不做白领,来校园内卖盒饭
一个厨师,一个切菜的阿姨,还有几个做兼职的学生,这学期一开学,在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门外的小吃街上,王露和她的大学同学周莹的外卖盒饭店就开张了。在此之前,刚毕业半年的王露,已经换了3份办公室的工作。
“在办公室工作看起来很体面,但我做了一段时间后,觉得太过安逸,感觉是在浪费青春。我就问自己,为什么不趁着年轻的时候,出去多闯闯呢?”王露说,她虽然早就动过创业的心思,但苦于不知道做什么,迟迟没有行动。
去年年底,她得知在武汉读大学的表弟正跟同学合伙做餐饮。于是她去武汉找表弟取经,在他的店子里帮忙了一阵后,她就回来自己开店了。
如今,王露的外卖店已经开张一个星期了,生意一天比一天好。谈起创业的感受,王露感叹不已:“我们每天早上7点就起床买菜,回去后还要洗菜,有时请的兼职没上班,自己还要出去送外卖,晚上回来记账、商量第二天做什么菜,每天都要变着花样做。直到凌晨零点多才能躺到床上,并还在想明天该如何做到更好。做生意之后才知道,操心的事儿太多,比上班累多了。”
连开三家体育用品店,最高月营业收入5万
比起刚创业的王露,刚从三峡大学毕业的李浩然则是“老生意人”了。他从大三开始在学校开体育用品店,如今已经开了三个分店了。
李浩然是内蒙古赤峰人,大学读的是网球专业,“我的性格偏内向,上大学后就想通过各种方式锻炼自己。参加过很多社团,做过不少兼职,也摆过地摊,这让我得到了很大的锻炼。”李浩然说,他发现学校并没有体育用品专卖店,一般篮球、足球都是在超市里买的,体育系的他在这里看到了一丝商机。
2011年5月,正读大三的李浩然,拿着做兼职赚得的一笔钱,又找哥哥和朋友借了点钱,在三峡大学沁苑开起了第一家体育用品店。“当时是跟人合租的店面,总共20多平米,我们一人一半。租金分三次交齐的。”李浩然回忆,刚开张时生意挺好的,经营5个月之后基本回本了。半年后,他又在学校sogo小吃街盘下了第二家店面。
凭着良好的口碑和信誉,李浩然店子的生意越来越好,回头客越来越多。去年6月,他的第三家店子在西苑开张,这个55平米店子的样式更多,种类更齐全。去年9月,这个店的营业额达到5万元,创下他的最高纪录。
虽然生意做的红火,但李浩然的压力也不小,“店子不断扩大规模,最大的问题还是资金周转不灵;此外,我的家人都是上班族,他们老觉得做生意没有保障,劝我还是找份工作做,今年下半年我可能去找找看吧,希望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,能兼顾我的店子。”
过来人谈经验,人脉和信誉最重要
谈起成功的经验,李浩然有自己的一套生意经:信誉和人脉最重要。李浩然告诉记者,由于是体育专业出身,他会根据客人的特点,为他们推荐适合的产品,同时还做好售后。
“我店子里的东西,是质量问题我都会换新的,虽然自己吃点亏,但赢得了信誉,下次进货也会更小心。”李浩然说,他在学校的人缘不错,老师们知道他开的店子,都为他推荐,不少学生都是经过老师推荐慕名而来的。“大学生创业,最重要的是要量力而行,事前也要做好策划,保持平常心。”
在校园内开店子,也不是每家都生意红火。湖北民族学院的大四学生刘蒙、廖健雄就初尝了碰壁的滋味。他们在三峡大学西苑小吃街旁新开了一家奶茶店,刚开业一周生意冷淡。
刘蒙告诉记者,他本准备找工作,但找了一圈没有合适的,以前在学校看到奶茶店生意都挺好的,也有同学做的不错,于是就想尝试一下。他和同寝室的2个同学合伙凑了点钱,在三峡大学附近开了家奶茶店。
“我们共投资了差不多9万元,都是找家人拿的钱,这几天生意不太好,如果做不下去的话,就只能再找工作了。”刘蒙苦笑着说,投资有风险,还是积累点工作与社会经验后再做生意比较好。